本文作者是撰稿人@秦昊???
少說話,多讀書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又到周六,小萬照常為大家來一次“考古”。??
(相關資料圖)
跟黃渤拍完高口碑電影《斗牛》之后,導演管虎又回到電視劇領域,2012年的《火線三兄弟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這部抗日主題的電視劇,集齊了劉燁、張涵予和黃渤。
故事說的是來自山東的田家三兄弟,一個是國軍神槍手、一個是會日語的廚子,還有一個是潑皮無賴——仨人在日軍侵華的大時代里,被命運推搡成抗日英雄。
劇集快要拍完的時候,突然來了興致的管虎跟三位主演商量,能不能“攢”一部抗日主題的商業電影。
四個人一拍即合,貼著電視劇的設定,弄了一個外形類似但主題不同的“神片”,也就是在2013年,于《火線三兄弟》開播前就上映的《廚子戲子痞子》(以下簡稱《廚戲痞》)。
電影于2013年3月29日上映后,口碑面臨兩極分化,票房也不理想。
不少對管虎抱有高期待值的影迷批評他放棄藝術追求,竟拍了個“低俗”、“惡趣味”的關于一群神經病打鬼子的抗日神劇,就像是“用上等食材,做了一鍋燴菜”。
它的票房最終落于2.7億,在中國電影票房使勁翻番的2013年,只排27名。
這個成績,用“差”來形容不為過。
要知道,它可是集齊了劉燁(《藍宇》)、張涵予(《集結號》)、黃渤(《斗牛》)三位金馬影帝的群星商業大片。
不過看著三位實力派演員在電影里裝腔作勢、擠眉弄眼,再加上鬧哄哄的劇情,和當時的觀眾對抗日神劇的厭倦情緒,《廚戲痞》遭到了冷遇。
以至于10年后的今天,再提到管虎的作品,它會跟同樣風格異類的《殺生》一樣很容易被自動忽略掉。
今天,我們不妨借影片上映10周年的契機,復盤一下《廚戲痞》的臺前幕后,聊一聊這部看上去不倫不類的“抗日神片”,在管虎作品序列里到底是多么特殊的存在。
從“虎烈拉”到“廚戲痞”??
管虎從小就是“抗日迷”,父親也曾參過軍,他從中學知道上海四行倉庫到后來拍出《八佰》,就是一個例證。
在此之前的《廚戲痞》也不例外,依舊是他熱衷抗日題材的一個表現。
不同的是,《八佰》里的部分人物是有原型的,而《廚戲痞》只有故事背景是真的,人物全是虛構的——盡管片尾用了做舊的照片來證明,那也是電影的藝術化處理,當不得真。
影片所依據的真實歷史,發生在1943年的北平。
當年7月,日軍1855部隊進駐北平進行了長達半個月的訓練。
盡管1855部隊對外叫做“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”,但它跟臭名昭著的“731部隊”一樣,干的都是用中國人做病菌實驗的勾當。
當時他們在北平所作的研究,就是培養霍亂病菌。
1855部隊訓練結束2個月后,北平城爆發了嚴重的霍亂。
據《新民報》在1943年9月5日的報道,當時全北平共發現感染霍亂的患者,高達2136人,死亡人數也逼近2000人。
管虎構思《廚戲痞》的時候,就想著把日軍的這個惡行當成故事背景。
也正是這個原因,從構思劇本到電影殺青之前,管虎一直用的片名,都叫《虎烈拉》,而不是上映時的《廚子戲子痞子》。
因為在日語里,霍亂的發音,就是“虎烈拉”。
三影帝零片酬出演
之所以從《虎烈拉》改為《廚戲痞》,原因大概有兩個。
在這部片之前,管虎拍過一個既懸疑又文藝的電影叫《殺生》。
單純從片名來說,多少有些不知所云,所以票房很不理想。
為了吸取市場教訓,黃渤、張涵予和劉燁就攛掇管虎改名。三位影帝之所以能有這么大話語權,跟這部電影的商業模式有關系。
黃渤、張涵予和劉燁,都是零片酬參演,他們選擇用片酬的方式入股,直接參與電影的票房分成,三位最終收入的高低,全靠電影最后賣了多少。
演員以片酬入股的投資模式,最早興起于歐洲獨立制片廠時代,在國內并不多見——即便放到10年后的今天,也是如此。
管虎當時覺得,如果一部戲把大部分錢用在演員片酬上,是不合理的,應該把大錢花在電影的制作上。
這個想法,跟三位影帝一拍即合。于是就有了《廚戲痞》里黃渤、張涵予和劉燁既是主演,又是幕后老板的情況。
這就意味著,四個人從一開始,就有奔著商業訴求去的打算,至關重要的片名自然要考慮觀眾的接受。
即便管虎因個人原因更喜歡《虎烈拉》這個名字,但三位主演覺得,觀眾很可能不明白它是啥意思。
索性從片名開始就商業到底,用角色的形象改名為“廚子戲子痞子”。
既能讓觀眾知道角色的基本樣貌,又能讓觀眾對故事的基本信息有個了解:就是三個性格各異的人,上演了一出亂哄哄的“鬧劇”。
不是喜劇,是「鬧劇」
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,導演管虎很少用“喜劇”形容過《廚戲痞》。
他常用的詞,叫“鬧劇”。
這種“鬧”,從一開始就像是注定的。
因為有電視劇《火線三兄弟》的合作基礎,構思劇本的時候,管虎只用了三天時間,拍攝也只用了兩個月。
這種火急火燎的鬧騰,當然也延續到了電影里,首先就是角色的妝造與性格。
“戲子陰,廚子賤,痞子賴”——管虎如此形容三個角色。
他要的就是那種角色與演員之間的極大反差。
劉燁的東洋廚子,黃渤一身無賴的造型,張涵予幾乎從頭到尾都穿著一身戲服、臉上打著花臉;還有臺詞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梁靜,幾乎全程都是靠憨傻愚頑的面貌出現。
每個角色從一開場,他的性格就是定了調的,而且要極端得一條道走到底。
黃渤貢獻的表情包
這種極端鬧騰的表象背后,包裹的其實是一個帶點悲劇和悲壯的故事:三兄弟在北平大瘟疫的時候挺身而出,圍繞霍亂病毒的解藥,他們偽裝起身份,對日軍進行了一場荒腔走板的審問。
荒腔走板到什么程度呢?
黃渤借來梁靜角色的花褲子,即興上演了一出扭臀甩胯的“艷舞”,搞得片場的所有工作人員索性都不工作了,拿出手機和相機一頓狂拍。
黃渤跳完了,才注意到有百十個鏡頭在對著自己的屁股,不好意思地大聲喊道:這轱轆掐了別播啊,不然我就毀了!
玩兒得興起的管虎當然不會聽黃渤的,一股腦全給他放在了正片里——管虎事后對黃渤說:反正鬧唄、玩唄。
管虎這種玩鬧的心態,還體現在電影的配樂上。
《廚戲痞》的配樂是跟婁燁合作過的竇鵬(《蘇州河》《孔雀》)。合作《殺生》之后,竇鵬再次接到管虎的電話。竇鵬回憶說,管虎要的風格就是四個字,音樂鬧劇。
所以在配樂的時候,竇鵬就找各種音樂混搭。
比如四個人拿著霍亂病菌瓶子四處扔的時候,用的曲子是《藍色多瑙河》。
四個人各自盤算賣了解藥能分多少錢的時候,用的曲子是《匈牙利舞曲》。
張涵予開堂審日本人那段,用的是中國的傳統名曲《十面埋伏》。此外,還有大段的京劇板胡,和日本的傳統打擊樂器太鼓。
到了片尾曲,就是樸樹演繹的懷舊版《送別》。
用竇鵬的話說就是:既然想要“音樂鬧劇”,那不得什么應景的風格都得有。
逃不掉的轉型陣痛
可惜的是,《廚戲痞》上映后,觀眾并不買賬。
應該說,對這個結果,管虎多少有預判。否則不會在黃渤路演時說20個億的時候,他趕緊把話往回撈,說黃渤這話得打八折聽。
因為管虎心里很清楚,他之前拍的都是藝術性很強的東西,從電視劇到電影,莫不如此。
比如被很多人譽為國產神劇的《黑洞》(2001)、《生存之民工》(2005),還有后來的電影《斗牛》和電視劇《外鄉人》,都是人文訴求特別濃烈的國產佳作。
但拍娛樂性十足的商業大片,十年前的管虎導演,的確是少一點直接經驗。?????????????????
也就是說,那一時期的管虎,正處于從人文訴求到商業訴求的轉型期,典型的例證就是《殺生》和《廚戲痞》。這種轉型,是需要付出代價的,從口碑到票房,都是如此。
萬幸的是,管虎并沒有在轉型期,丟掉自己的獨特性。
歷數管虎的影視作品,不難發現,他的故事永遠都有同一個主題,那就是“蚍蜉撼大樹”:一個人或一群人,在對抗一個時代,或是不能改變的命運。
《廚戲痞》結尾的反轉還是很悲壯的
《生存之民工》和《外鄉人》,說的是社會高度發展的當下,底層人該如何自處。
《斗牛》則說的是荒誕的命運加諸在個人身上時的無能為力,《殺生》是一個人在對抗整個恐怖的村落,《老炮兒》是一個落伍的人非要跟時代洪流擰著來。
《八佰》就更加直接:一群士兵,在彈盡援絕的民族危亡關頭,怎樣抵抗日軍的強大攻勢。
把《廚戲痞》放在這個脈絡里就會意識到,管虎同樣是在說這個事。
不同之處在于,處于轉型期的管虎,還拿不準到底什么樣的類型風格,更適合包裝他的這個訴求,所以才會出現很多人覺得《廚戲痞》“不倫不類”的觀感。
好在,《殺生》和《廚戲痞》的兩次經驗,讓管虎很快拿捏到了適合他的商業片創作方法論,于這才有了后來被更多觀眾接受的《老炮兒》和《八佰》。
接下來,他還有同為戰爭題材的大片《東極島》,期待該片有新的進度。???
關鍵詞: